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通信设备

中国运输机的近亲?美俄欧重型运输机三国演义——俄毛大雪满天飞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10-8 9:35:49 人气:

  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苏联解体后,安东诺夫设计局归了乌克兰。之所以还把安系列运输机为苏式运输机,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在苏联时期完成的,大量配套厂实际分布在前苏联各地。后,安东诺夫设计局雄风不再,推出一些新机型也都是在画大饼。俄罗斯也只能在重型的伊尔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是全方位的,但归根到底来说,是各自国家利益的竞争与较量。美国有什么,苏联就要有什么。反之于美国亦然。其实不难发现,苏联最后甚至已经把这种竞争上升到价值观高度——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否则怎么证明我比你优越?这一心态的直接结果是苏联倾力发展军工产业,与美国进行全面的军备竞赛。

  问题是,美国企业民营为主,走的是军民融合的子,技术来自民间,可以被市场消化。苏联不一样,技术来自于的大国企、研究所,水平非常牛逼,不过他们不明白市场是怎么回事,效率极低。

  与美国战术运输机C-130相对应的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12,货载20吨,载货最大航程3600千米。与C-5对应的就是安-124,这是苏维埃的最后传奇。

  安-124的出生似乎就是为了破纪录的。至今为止,它是世界上已经批量投产的最大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400吨,最大商载超过150吨,4台伊夫琴科“进步”D-18T涡扇发动机为其提供动力,航程超过5400千米。1982年,安-124首飞成功,并于1987年投入量产。1985年7月,安-124载货170吨飞到了10 750米,破了C-5的纪录。安-124的出现,证明了苏联有能力研制与美国相当的大型战略运输机,当然必须是举全国之力。

  安-124的所有资源,必须靠国家意志整合完成,可按照当时经济状况,苏联已经无法承受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安-124空有一身抱负,没多久便迎来了苏联解体,1995年宣告停产,这一停就是10年。2005年,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安-124恢复生产,用于大型设备的民用货运。

  这时的世界运输市场已经是波音和空客的天下。除了满足一些大尺寸特殊货物的需要,少有民航运输公司愿意采购这样一种油耗、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家伙。截止到2009年,除了俄罗斯空军装备的25架,俄罗斯、乌克兰、阿联酋等国民航单位还装备了28架安-124,另外据说还有10架确认订单。不过,数字即便都坐实,也赶不上波音公司的一个脚趾头(仅2008年订单,777架)。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期间,一架安-124把一台大型混凝土输送泵从运到了日本,这台泵用于封堵泄露的核电反应堆。这一史诗般的英雄场景,又让人想起了远去的苏联。那个在人类历史关键时刻消灭的红色帝国。

  苏联解体,苏联航空工业的整个体系也随之崩溃。在运输机制造领域,尤为明显。城头变幻大王旗,安东诺夫设计局、伊夫琴科发动机设计局和基辅航空工厂都留在了乌克兰,但是乌克兰手头没钱,这些厂子和研究单位基本经营不下去。除了基辅工厂,安-124另一个生产单位是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工业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俄罗斯之星”。

  苏联解体后相当一段时间,伊留申设计局的伊尔-76成为俄罗斯空军的唯一选择,并为濒临崩溃的俄罗斯经济换回了宝贵的外汇硬通货。伊尔-76的定位类似于美国的C-141。在1967年概念刚刚形成的时候,这种运输机载重为40吨的航程要达到5000千米。伊尔-76于1971年首飞,装4台彼尔姆D-30KP-2型涡扇发动机,货舱长宽高尺寸分别为20米、3.4米、3.4米,除长度赶不上C-141,确实比后者要宽敞,这使得它可以运输BMP系列步兵战车。

  据说,苏联解体前,阿富汗战场上89%的装甲车辆和74%的货物是经由伊尔-76运输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推出改进型伊尔-76MF,换装了4台PS-90A发动机,推力比D-30KP-2增加28%,油耗降低15%。伊尔-76MF机身延长了6.6米,其中加长的货舱用去了3.3米。同样载重40吨,伊尔-76MF比早期型号的航程多出了200千米。

  伊尔-76是销售量最大的俄(苏)制运输机,少部分还被改装为加油机(伊尔-78)、预警机(俄罗斯A-50、印度“费尔康”以及中国空警2000)。当然,这其中大部分客户分布在前苏联国家和第三世界。

  当年,伊留申设计局凭借使用涡扇发动机的伊尔-76,击败了安东诺夫设计局使用涡桨发动机的安-22,绝大部分配套企业幸好都在俄罗斯境内,也许是之中自有天意。只有伊尔-76生产厂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的经济依存度显然大于乌克兰,这使得伊尔-76躲过了苏联解体的风暴。

  现界拥有的伊尔-76,军民用全算上,大概在850架以上,分布在38个国家或地区。俄罗斯空军显然是最大的客户,拥有119架,后来又订购了39架现代化改型伊尔-476,也就是伊尔-76MD-90A。新生产线就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俄罗斯之星”的那个工厂,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工厂合作运营。2012年,首架伊尔-476交付俄罗斯空军。

  对人而言,伊尔-76是拳头产品。的确如此。伊尔-76是一款非常耐用的军用运输机,有很多国家把它当成民航机使用,不过它本质上还是一款军用运输机。上世纪90年代,南苑机场的联航就运营过伊尔-76,飞机属于中国空军,现在基本不用了。粗犷之余,乘客无法在苏系重型运输机体验到舒适、环保或静音。

  苏制大型军机的研制经验,没能延伸到民用航空产品中去。不是不能,而是犯不着。苏联时期,大型航空国企有军方订货,有民航兜底,把眼光盯紧市场的人本来就不多。直到现在,苏联解体已经多年,俄罗斯人基本还没弄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才叫民品,更别说怎样才能把民品卖出去。换句线,再到俄罗斯总统专机伊尔-96,都不是面对市场需求的商品。到了苏霍伊研发“超级喷气”100支线客机,则干脆把伏特加喝到“断片儿”,得向波音讨教经验了,好在飞机在远东、墨西哥、,已经少量投入航线运营。昔日大帝,在市场经济时代仅是坐拥一隅的小王侯。墨西哥Interjet航空公司的“超级喷气”100客机,威尼斯上空

  经常有人把俄罗斯航空业的窘迫归结于苏联解体。没错。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倒果为因。苏联时代的航空企业与其说是企业,不如说是一个个衙门,吃喝拉撒全由国家养,企业领导只要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一切OK。至于飞机卖掉卖不掉,好用不好用,就交给局决断吧。正是这种貌似集中,实则僵死的机制,把一个超级大国的市场意识彻底了,并最终把它送进了坟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业开始地向市场经济转型,为了实现和波音空客的竞争,还组建了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此外,俄罗斯和原苏联境内的航空企业也试图加强联系,比如曾与乌克兰联合研制取代安

  的安-70军用运输机,但是这种飞机一涨到1亿美元一架,俄罗斯空军早已大量 购买。何况,现在俄乌两个斯拉夫国家关系闹得很臭。俄乌两国复兴航空工业的梦想,怕是永远停留在保险柜里了。

  企业做不好还能接着领国家俸禄的地方,一定是个出各种“奇迹”的地方。苏联运输机的风雨浮沉,其明了这个世界没有奇迹,只有常识。

  

关键词:重型设备运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