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数码

【给力三大奖】荣命哲团队:“电力系统卫士”是怎样的?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9-14 14:26:55 人气:

  在1月9日上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和大全集团联合完成的“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60位上台领奖代表之一,项目科研团队领衔者荣命哲教授接受了由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励证书。

  荣命哲教授长期致力于开关电器基础理论、优化设计和运行状态评估,放电等离子体及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电气学院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在集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同时,荣命哲还是一位志存高远,极具发展创新眼光的领军人物。

  在前行的道上,他非常认同“机遇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这句线年,正在从事国防直流供电系统研发的科研人员慕名来到西安交大寻求断器研发方面的合作。当时负责接待、洽谈的荣命哲涉足此道多年,深知其中之。

  与现下普遍应用的交流配电、输电系统相较,直流系统具有可靠性高、运行稳定、经济环保、电能质量优异等特点,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保障直流系统安全运行的开关电器,或称断器,又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被认为是“电力系统卫士”。可以说,正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大容量直流断器研发长期徘徊于“瓶颈”状态,使得相关应用计划难以实施。

  “首先这是一次机遇,可借助平台、资金等,培养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校影响。更重要的这是责任,我们有义务为国家重大需求服务。”荣命哲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想法。

  正是在这种责任与机遇,国家需求和个人的交织中,荣命哲满怀信心地带领自己的团队,从2006年起迈上了漫漫求索创新之。

  直流断器之所以被世界诸多研究人员视为“畏途”,在于它技术上的复杂性,也在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度。说起此次项目的成功,团队最多提及的是:积累和坚守。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西安交通大学便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建立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平台。历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后,目前国内只有该校仍然保留有“电器教研室”专业机构建制和人员配置,并常年着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科研工作犹如莳弄庄稼,播种、施肥、除草,直至收获,是数次往复的循环,更是一个辛苦劳作的过程。

  为了避免对正常生活供电系统造成影响,课题组常年只能采取白天研究论证,晚上12点到凌晨4点作实验测试的运作方式。

  直流实验回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研发进度,从通常的3年被要求压缩为1年,且必须完成,否则会延误整个系统的进度。团队干脆将工作场所直接搬至工厂车间,夜以继日的讨论修改,不断完善不断的优化提高。

  “当时国内没有测试条件,国外也只有该实验室设计合乎如此大容量测试要求,甚至连他们自己因从未开展过类似试验而感到惊讶。小心翼翼的按下按钮及接着发生的爆炸,将我原本提着的心瞬间震落到了谷底。”之后,根本来不及伤心和沮丧,只有心情,重新上。连夜会同国内团队分析研判,确诊问题所在,终于成功完成了产品试验,取得了项目的阶段性胜利。

  工程应用现场无数个日夜攻关,几十万组数据,难以计数的实验记录、报告以及高强度的身心投入,共同构成了长达11年的孕育期。

  开发的大容量直流断器正是凭借着如此这般的脚踏实地,也最终成就了他们的追求和梦想。取得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通过“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项目,团队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45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7次。开发了大型用大容量直流断器产品,通过了权威检测机构IPH试验站的型式试验,性能指标达世界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教育部科技鉴定结论为:“开断容量为目前世界最高指标,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荣命哲团队是在传承国内最早研究特高压电力设备团队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形成,2005年荣命哲本人成为西安交大电气绝缘与放电领域的首位“杰青”,团队也于2007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这“三大步”之于他个人的学术生涯和他的团队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目前荣命哲团队核心人员就达到10人,研究生近60人。辅之以国内数十家产、学、研单位、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以国际视野与英、澳、意、法、德、日等国科学家共同建立的学术团队。这里,呈现更多的是一个“大科学”的范畴概念。

  其间所包含的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后劲,将团队直接推送至世界该领域的研发前列。先前那种需远涉重洋开展工作的情形,至此永远成为了“过去时”。

  作为“当家人”,荣命哲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信心、勇气、坚韧、关爱等正能量元素,如涓涓细流般不断倾注于身边的每一位同行者。在团队资金窘迫时,他主动将自己“长江学者”等项目的配套经费用于项目攻关。当团队病了,他托人从国外带回药品。

  吴翊经过多年历练,多有建树,先后被遴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师,青年拔尖人才等。

  杨飞在自己所从事的电接触与电弧理论,直流开断技术方面如鱼得水。曾婉拒了国外某知名研究机构以诱人年薪的邀约。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是个干事业的地方。”

  团队里的唯一女性,承担相关设备仿真与优化设计任务的纽春萍,采访中少有提及付出,却一再强调事业发展上自己的幸运和……

  目前,站立在“世界前沿”的荣命哲及其创新团队,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借助既有平台,已经将研究视野投向一个个更高、更远的目标。

  科研人才和科研产生“共生效应”,不断演绎和着“勇于担当、与共”的团队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和光大,这种最宝贵的财富,已经融入荣命哲团队每一个的血脉,成为了每一项重大的基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