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国内互联网新闻

记者以新闻基层官员 有列名单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7-11-24 2:10:37 人气:

  央视焦点:记者,是一个既平凡又特殊的职业。记者是普通劳动者,但记者肩上又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无数的好记者,“铁肩担”,“妙手著文章”,赢得了信赖,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声誉。但也有个别人,利用对记者的信任和支持,大搞新闻和假新闻,大发不义之财。这些,了记者名誉,更了社会风气。

  2013年8月的一天,陕西省彬县某镇上,来了两个自称是记者”人。他们找到当地部门,声称最近采访到镇上的一些新闻,来核实情况。

  两人中,年长一些的出示了记者证,身份是《中国特产报》的记者,名叫王铭泽。年轻一些的,叫韩延智。亮明身份之后,两人还给镇上的领导递上了一封抬头为“中央发稿告知函”的,文件后面附着一篇关于该镇的报道文章,每一页文字的末端还特别注明此“函”会一并抄送国家财政部、农业部、陕西省人民等主要单位。看起来很像那么回事,不过,没多久,他们就提出了别有用意的要求:“王铭泽说,看你很为难,也不报道了,但是要买我一个版面,8万元,最低4万元。当时把钱一给,票一开,这两个人立即坐上车就走了。”

  一个字也不写,拿了钱就走人。发现情况不对,镇上立刻报了案。根据警方调查,这是一起利用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案,主犯王铭泽、韩延智等人持有的证件均属伪造。而那封“中央发稿告知函”则是王铭泽等人在酒店连夜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以所谓的“新闻”为手段进行。从2010年开始,王铭泽等人先后在陕西省各个县市作案40多起,涉案金额高达80多万元。王铭泽所在的《中国特产报》此前被多次举报有违规行为,已在2013年4月停刊整顿。就在停刊整顿期间,王铭泽等人依然打着“监督”的招牌,到处进行。

  2013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下发行政处罚书,吊销《中国特产报》社出版许可证,吊销王铭泽的新闻记者证。彬县2013815新闻案所有涉案人员均已被刑事。

  像这样的新闻案件在这几年并不罕见,仅近期查处的采编人员及假记者、假新闻的典型案例就有20多起。其中《中国经济时报》河南记者站副郗永丰等人从2010年10月以来,利用监督写文章向基层压力、介入企业经济纠纷,非法牟利近25万元,违法收取发行费33万多元。2013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撤销了中国经济时河南记者站,吊销郗永丰等人的新闻记者证。所有涉案人员已经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群众中影响恶劣的《西部时报》甘肃记者站马玉华、山西记者站田华等人,他人多次以地方干部、企业涉嫌违法的问题相,目前已核实诈骗金额35万元,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已对该报进行停业整顿,马玉华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田华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5万元。

  这些新闻的案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监督”和“”为筹码,专挑毛病,借用采访报道的来获取利益。不仅的数额越来越大,手段和花样也越来越多。

  网络的低门槛和网络“舆情”巨大的杀伤力,让互联网成为新闻的易发地和高发地,仅在近期查处的利用网络新闻和假新闻的典型案例中,一些案件的涉案金额竟高达上百万元。还有一些竟然每年都会列出一份进行新闻的目标单位和企业的名单。

  中国记协党组翟惠生表示,这些列出一个名单,今年要搞哪几个,明年搞哪几个,很多的新闻,大部分是捕风捉影。

  就是这样捕风捉影的虚假新闻报道却能够屡屡成功,利用的正是一些地方、单位和企业选择“破财免灾”的无奈心态。

  近日,、、国新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和假新闻的专项整治行动。完报投诉制度,是让“新闻”、“假新闻”和“假记者”无所遁形的第一件法宝。在中国记者网的页面上,输入相应的记者证号,可以辨别记者身份的。另外,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正规的新闻采访活动不允许涉及任何经济方面的利益,一旦发现,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监督社会,也要受到监督。只有时刻念着职业的紧箍咒,对照法律法规的试金石,才能大浪淘沙、去伪存真,才能社会的底线,社会秩序的根本。

  推荐: